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临床医学专业分会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临床医学专业分会

The Division of Clinical Medicine. CSBMB

The Division of Clinical Medicine. CSBMB

2016年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临床应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会年度工作会议、第二届生命组学与精准医学大会暨Science专刊发布会在京胜利召开

 

由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临床应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会、Science杂志、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蛋白质组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学装备协会采购与管理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精准检测与精准诊断专家委员会、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主办,由中关村生物质谱转化医学开放实验室、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协办的“第二届生命组学与精准医学大会暨Science专刊发布会”于20161223-24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圆满举办。在此大会同期,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临床应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会理事年度工作会议于20161222日召开

一、2016年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临床应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会年度工作会议

20161222日晚7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临床应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会理事年度工作会议准时召开,来自全国60余位专家,不顾劳顿辛苦,共聚一堂进行分会2016年工作总结,共商2017年度工作计划,并进行了生命组织和精准检测中检验医学的机遇和挑战等学术研讨。

 

               

         2016年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临床应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会年度工作会议

首先康熙雄理事长进行2016年工作总结,在过去的一年里在分会成员的积极努力下,分会积极发挥学会作用:针对“十三五”规划启动,为全面落实国家科技部精准医学发展规划,开展学术交流;增强了学会内部联系;重视基础培训面向大众,科普宣传;并积极开展总会布置工作,如2016-2018年度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人选推荐、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开展2017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候选项目推荐工作等。活动内容丰富,多种层次,积极发挥分会功能,展示了领域新的研究成果,搭建了产学研一体化交流平台,加强行业信息与资源的共享,促进领域内交流与合作。

 

 

                              康熙雄理事长进行分会2016年度工作总结

 

之后开展了生命组学和精准检测中检验医学的机遇和挑战等学术研讨和组织讨论。与会专家气氛热烈,康熙雄教授、姜晓峰教授、郭建教授、姜傥教授、许文荣教授、白东亭教授、蒋兴宇教授等专家积极发言,讨论面对精准检测的挑战,检验医学如何加速发展,老师们建议在分会的领导下,进行深入的分组研究、开展交叉合作,共同进步,加强产学研联系,可以形成产品标准,促进转化研究的成果在临床应用,做出自己的中国特色。康熙雄教授也对分会的组织关系进行了介绍,分会欢迎更多的人员成为会员,参加分会工作,推动分会发函,热烈欢生命科学领域中专家加入分会、开展活动,新领域的专家或者一些机构中原青年委员且不在理事名单中的人员,可提出申请经讨论后批准成为理事。

 

                                                            与会专家热烈讨论

 

2017年即将到来,康熙雄理事长同与会专家共商2017年工作计划。尽管已近深夜,分会专家们仍热烈讨论新的一年工作,拟在2017年进一步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增强产、学、研联系,转化基础研究成果到实际应用;基于学会多学科交叉的专家形成的专家队伍,开展相关行业的学术交流,推进学科发展;继续发挥分会的社会作用、基础培训作用,开展基础培训和科普工作;增加同兄弟分会联系,加强沟通、交流,共同举办学术活动,如拟与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会共同举办学术活动(委托西安交通大学承办)等。

在工作会议上专家们对当前生命组学进展分析和讨论,着重于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现状,在生命组学及其临床转化等方面专家们达成共识。2016年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临床应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会年度工作会议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二、第二届生命组学与精准医学大会暨Science专刊发布会

20161223-24日,中国第二届生命组学与精准医学大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

国内知名院士出席大会并作专题报告,深入解读和解析精准医学领域的国家政策及发展趋势,明确精准医学的概念和内涵,基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糖基组学及分子影像重大组学的研究进展,形成精准医学中心实验室建设方案。

本届精准医学大会开幕式分别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北大医学部主任詹启敏教授,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会长赵自林教授、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临床应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分会长康熙雄中国医师协会检验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张曼和Science亚洲创始人吴若蕾女士分别进行开幕式致辞,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季加孚教授主持开幕式和Science杂志精准医学专刊发布会,由全体组委会成员上台共同启动大会启动球。

 

                      

                      

                    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对生命组学、精准医学的认识。

23日詹启敏教授首先进行题为《科技创新和精准医学》的报告,并强调精准的个性化诊疗发展将使我们能够针对每个病人的特征制定、实施合适的医疗决策,惠及民众,推动医疗改革。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季加孚教授进行题为《中国胃癌精准治疗的现状与未来》报告。报告中指出,对于中国胃癌诊治而言,需要了解我国胃癌现状,借鉴以往经验,探索胃癌精准遗传筛查、靶向治疗及预后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副院长张力伟教授进行题为《从脑干胶质瘤的治疗历程看今天的精准医疗》、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外科主任钦伦秀教授进行题为《肝癌精准诊疗的现状发展》、国家癌症中心副主任石远凯教授进行题为《中国晚期肺癌诊治专家共识》的报告、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乳腺外科主任谢云涛教授进行题为《家族遗传性乳腺癌的精准医疗》的报告、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高友鹤教授进行题为《尿蛋白质组与精准医疗》的报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检验科副主任韩晓红教授进行题为《质谱技术在肿瘤精准诊疗中的应用》报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王建六教授进行题为《基于子宫内膜癌基因表达谱芯片的临床预后评估》的报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主任王成锋教授进行题为《精准医学,胰腺癌防治的机遇和挑战》的报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生物治疗病区主任韩为东教授进行题为《CART为基础的治疗——靶点如何精准》的报告。

24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医学前沿副主编赵剑飞老师进行题为《The efforts of NEJM in promoting precision medicine》、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康熙雄教授进行题为《精准医学时代的医学预测学》、国家卫计委临检中心副主任李金明教授进行题为《高通量测序与精准医学》、第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郝晓柯教授进行题为《外泌体在肿瘤诊断治疗中的应用》、江苏大学医学院院长许文荣教授进行题为《Exosome内分子标志物分析及其临床应用》、中国遗传学会表观遗传专业委员会主任孙中生教授进行题为《Precision diagnosis and intervention for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Challenging but promising》、深圳罗湖医院副院长吴松教授进行题为《膀胱癌特异性T细胞治疗的探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输血科主任汪德清教授进行题为《从精准医疗纬度看精准输血愿景》、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妇产科主任樊尚荣教授进行题为《外阴阴道感染念珠菌的分子诊断和基因分型》、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内科副主任宋雷教授进行题为《精准医学在心血管疾病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探讨》、同济大学医学院特聘教授周大鹏教授进行题为《非小细胞型肺癌血清MUC1糖肽表位的精确检测》、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检验科王屹副主任进行题为《先天性非综合性耳聋基因分析研究》和北京天坛医院临床医学研究实验室主任王雅杰教授进行题为《从差异蛋白到ceRNA研究——KNG1基因的ceRNA调控在胶质母细胞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研究》报告。

两天的会议内容充实,不同专业专家探讨了对于生命组学和精准医学的理解,介绍了开展的工作。生命组学和精准医学是应用现代遗传技术、分子影像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结合患者生活环境和临床数据实现精准的治疗与诊断,制定具有个性化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方案。人类基因组测序技术的革新,生物医学分析技术的进步,生物芯片技术、蛋白质组学技术、代谢组学技术、分子影像、微创技术等技术发展推动了精准医学时代的到来。

我分会康熙雄理事长在大会中提出的“精准医学时代的医学预测学”的理念,也得到与会代表强烈反响。随着生命组学的到来,诊断学也在向医学预测学演变,诊断模式也在不断变化,如疾病-症状-理学诊断-大体诊断-群体化治疗的变化、未病-状态-健康评价-数据评价-个体化干预的变化、筛查-确诊-分型-干预的变化、健康-评价-预测的变化,康理事长介绍了医学预测学的历史渊源、发展现状、并对医学预测学的发展方向和前景进行了展望,相信随着预测模型不断出现、预测技术不断更新、疾病认识不断深入,医学预测学将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更好地服务。

专家们指出我国早在十一五时期就布局了相关研究,包括863计划实施的肿瘤基因组、疾病分子分型和分子分期等项目。目前我国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位于国际前沿水平,分子标志物、大数据等技术发展迅速。目前精准医学只是起步阶段,中国仍需加强顶层设计,尤其是亟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共享临床研究资源、完善政策法规,加强领域内的学术交流与信息沟通,推动精准检测和精准诊断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

 

返回新闻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