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代谢专业分会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代谢专业分会

Division of Metabolism, CSBMB

Division of Metabolism, CSBMB

第一届代谢性疾病基础与临床研究前沿研讨会圆满结束

 近日,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代谢专业分会“第一届代谢性疾病基础与临床研究前沿研讨会”在云南大理召开。来自全国的30余名专家出席会议。会议分为六个板块,从“肥胖基础研究”、“肥胖临床转化”、“肥胖干预”、“脂肪肝基础研究”、“脂肪肝临床转化研究”和“他山之石——新视点与新视角”方面对代谢性疾病的前沿问题开展激烈的学术争鸣。

      专题一:肥胖基础研究

      在管又飞教授主持下,阮雄中、刘峰、叶建平、王一国和孟卓贤等教授分别就体重稳态与失衡相关的激素、因子、机制和靶点发言。

阮雄中提出脂毒性的分型问题。甘油三酯、脂肪酸代谢异常与胖人脂肪肝相关,而胆固醇代谢异常与瘦人脂肪肝相关。中国人是先胖肝后胖腰,与中国人中广泛存在的瘦人脂肪肝更相关。与会者就脂毒性的分子本质展开讨论。刘峰提出脂肪组织与肠道分泌的因子是新机制的宝库。与会者就新因子的发现与转化价值展开讨论。叶建平从能量代谢分析,指出肾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器官。王一国提出肥胖相关的新激素与新因子研究偏重因子本身,但受体的功能也是重要的方面。孟卓贤提出在减肥减重的同时,也要关注肌少症和肌肉健康,适当的力量训练对我们糖代谢有很大的帮助。

 

专题一讨论会掠影 

      专题二:肥胖转化研究

      在赵子健教授主持下,高聆、杨涛、祝之明和胡承等教授分别就减重相关的方法、技术、药物和观念发言。

      高聆归纳了目前肥胖临床试验关注的药物类型,有生物制剂、激素、靶向药物、中药、肠道菌群等五大类,并分别论述。杨涛提出高胰岛素血症与胰岛素抵抗不仅是鸡生蛋生的问题,高胰岛素血症很可能引起了胰岛素抵抗,而这个观点目前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祝之明提出肥胖防治中的三个困惑。胡承认为中枢神经系统可能是减重的核心。与会者就肥胖防治的基础与临床问题开展热烈讨论。

      在纪立农教授主持下,正方辩手张惠杰教授结合团队以及国内外的饮食、运动干预研究,陈述生活方式干预能达到有效地减轻体重、改善代谢,是肥胖治疗的根本。反方辩手毕艳教授则综合肥胖长期随访研究的结果,强调生活方式干预的在长期随访过程中的反弹现象不容忽视,且生活方式干预的减轻体重存在“天花板”现象,提出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合理运用药物进行体重管理。

 

研讨会集体合影 

      专题四:NAFLD基础研究

      在汤其群教授主持下,陈帅、杨吉春、李于和赵同金等教授分别就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又名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及肝脏纤维化的机制发言。

      陈帅提出NAFLD的生物标记物的发现与鉴定有利于开展无创诊断。NAFLD发病过程是否存在疾病、饮食与遗传因素的相互作用?通过建立500多种与代谢性疾病相关的基因敲除小鼠,做无偏见系统性表型分析,继而从表型研究结合多组学分析,找到更多的NAFLD靶点基因。与会专家就肝脏细胞稳态与NAFLD-NASH转变的细胞异质性进行深入讨论;中性粒细胞、肝巨噬细胞和星状细胞活化在NAFLD向NASH转变中发挥重要作用。杨吉春指出,大量功能未知的编码蛋白与非编码基因仍然是NAFLD靶点发现的巨大挑战。专家们进一步指出还应关注亚细胞定位、通路、代谢物和组织微环境;在方法学上借助系统生物学,基于通路挑选基因。李于认为NAFLD与糖尿病常同时存在,转变机制很重要;建议从技术交叉和学科交叉推动NAFLD研究。赵同金提议脂肪肝存在多种类型,例如肥胖性脂肪肝、脂质异位堆积引起的非肥胖性脂肪肝和禁食引起的生理性脂肪肝。

      专题五:NAFLD临床转化

      在李小英教授主持下,虞朝晖、廖云飞、李静雅和熊雪莲等教授针对NAFLD的药物研发现状与未来发言。

      虞朝晖分析NAFLD治疗药物,指出目前脂肪肝没有好的临床药物,保肝药物以降低转氨酶为主,结合降糖或减重药物;最近一些新靶点包括降尿酸和干预天冬氨酸,但转化应用前景尚不清楚。廖云飞提出希望对NAFLD人群进行细分,开展个体化研究;在药物靶点选择上瞄准多器官,可能考虑中枢与外周同时干预;重视疾病防治的宣传教育。专家们围绕人群细分和分子靶点开展热烈讨论。李静雅认为NASH药物研发非常难,甘油三酯与胆固醇稳态调节基因值得选择,线粒体稳态也是单纯性脂肪变性到NASH的潜在药物靶点。熊雪莲认为目前NASH新药研发多是靶向肝细胞,非实质细胞是炎症和纤维化的直接执行者,期待直接靶向非实质细胞间通信、改善炎症和纤维化能为NASH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在刘平生教授主持下,冯新华教授做了题为“Exploring lysosomal storage diseases(探索溶酶体贮积病)”的报告,聚焦SNX-BAR家族蛋白在溶酶体动态变化的作用;接着罗湘杭教授的报告“肥胖的免疫调控机制”,聚焦骨髓免疫细胞影响肥胖的内分泌机制;黄勋教授的报告“脂滴新蛋白新功能”,聚焦神经元的脂滴与中心粒的相互作用;章卫平教授的报告“脂代谢的转录调节新机制”,聚焦锌指蛋白ZBTB20参与的脂代谢调节机制。

      会议为期2天,李小英教授在闭幕式上总结到,本次会议是中国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会代谢分会的Keystone会议,会议形式有讨论、辩论、学术报告,针对肥胖和脂肪肝前沿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也是临床医生和基础研究专家近距离的思想碰撞。


返回新闻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