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代谢专业分会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代谢专业分会

Division of Metabolism, CSBMB

Division of Metabolism, CSBMB

代谢专业分会开展第三期“代谢纵横”学术沙龙活动

8月24日,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代谢专业分会(以下简称“代谢学会”)成功举办第3期“代谢纵横”学术沙龙。本期沙龙的主题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跨领域的挑战”。沙龙生动体现了代谢分会“基础与临床结合”的宗旨,各位专家畅所欲言,热情交流分享自己的研究。沙龙活动通过网络会议室与平台直播方式开展,有近百人出席网络会议室,近两千人从平台直播间观看。

 

会议海报

脂肪肝的发病机制、流行、预防与治疗是全球关注的重要医学与生物医学问题。代谢专业分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李小英教授主持了沙龙。

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芮良优教授从基础研究角度出发,总结脂肪肝的发生发展机制,并分享其团队的最新研究,指出肝脏外的器官组织如白色脂肪、棕色脂肪骨骼肌和下丘脑通过内分泌、代谢通讯和神经调节手段调节肝脏脂质代谢稳态,影响脂肪肝的发病过程,其中包括组蛋白修饰和RNA修饰在内的表观遗传因子是这些肝外器官组织发挥作用的推手。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消化内科主任范建高教授通过叙述脂肪性肝病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经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到MASLD的更名历史,给听众呈现了从临床角度对该病的病理生理特征、诊断和治疗的认识过程。

在来自临床与基础领域的专家完成学术报告后,沙龙嘉宾李佳、施军平、赵同金和李于教授分别从药物研发、临床应用等方面展开了热烈的探讨,并回答了在线听众的问题,活动进行2小时后圆满结束。

作为代谢学会的精品学术活动,代谢沙龙旨在围绕基础与临床的结合,聚焦当下热点研究话题,荟萃国内外潜心钻研的专家学者进行深度讨论,将该领域目前的研究以及未来的展望呈现给听众。代谢分会欢迎更多听众继续关注并加入到代谢沙龙的后续活动。

 

会议视频截图

李小英教授(代谢专业分会主任委员)担任主持

芮良优教授作报告

范建高教授作报告

 

参与研讨的专家们畅所欲言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

李佳研究员发言

NAFLD的药物研究充满挑战,不仅要提倡转化医学,还需要“转化药学”。目前针对NAFLD有70多个药物临床试验在进行,目前PPAR双靶点/三靶点激动剂、GLP-1RA等都比较有前景。FXR与胆汁酸内药物也值得关注。与芮良优教授的研究一致,大量的肝外因子对NAFLD发挥重要作用,提示这是一个复杂的多靶标参与的体系。国内的研发机构在这方面做了很多重要贡献。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

施军平教授发言

从临床可及性角度看,大量新药在研发阶段;目前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有效药物有两个,一个是吡格列酮,一个是维生素E。中国NAFLD病人携带有对维生素E敏感的基因型,因此用较欧美更低的剂量就可以改善脂肪性肝炎。接下来开展真实世界研究,吡格列酮联合低剂量维生素E是否对中国NAFLD病人有效。奥贝胆酸在改善NAFLD的同时对其他代谢性症状有加重作用,因此不被看好。理想的药物应该既改善NAFLD,又改善其他代谢性疾病。

 

复旦大学代谢与整合生物学研究院

赵同金教授发言

从芮良优老师的报告中看到多个代谢器官的信号机制相互作用影响脂肪肝,这支持了目前的共识即脂肪肝是一个系统性疾病。瘦人发生的脂肪肝可能与衰老有关,可能反映的是肌少症与脂肪肝在衰老过程中伴随出现;这也支持脂肪肝的全身系统起源的观点。从病理生理机制看,脂肪肝在早期是一种保护机制,在后期成为一个病症。

 

中国科学院营养与健康研究所

李于研究员发言

关于NAFLD的分子机制研究,一个重要的挑战是选择合适合理的动物模型。高脂饮食在NAFLD研究中广泛使用,但不能模拟NAFLD的进展,选择什么动物模型模拟NAFLD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个挑战。NAFLD的发病有“二次打击”学说,认为单纯脂肪肝进展需要星状细胞与巨噬细胞的激活。关于药物研发,FGF21类似物具有成药前景,延长半衰期,在非人灵长类疾病模型取得出色疗效。

 

供稿: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

代谢专业分会


返回新闻列表